
南京演员演绎家乡故事,《两京十五日》舞台展示中式美学
五彩“中国色”,解锁大明时代风云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朱静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根据马伯庸小说改编的电影《长安的荔枝》营造了一场中式美学的视觉盛宴,在品味盛唐风流之余,8月23日至24日,众多观众在江苏大剧院欣赏了由马伯庸长篇同名历史小说改编的舞台剧《两京十五日》,品味秦淮河畔“画船箫鼓,昼夜不绝”的大明气象,感受明朝两京的中式美学。
从南京秦淮河的粼粼波光到北京紫禁城的琉璃金顶,从漕工粗布上的汗渍斑斑到太子蟒袍上的云纹流转,《两京十五日》的主创以近乎考据的严谨与诗意的笔触,将传统色彩体系拆解重组,让每一缕光影、每一尺绢帛都成为叙事的肌理,在方寸舞台间铺展出大明气象。
中式美学布景里的色彩隐喻
在场景的转换间,色彩的变化巧妙地烘托出不同的氛围。
记者在现场看到,当暖黄光洒下时,漕工们劳作的场景被照亮,那温暖的色调仿佛是劳动者身上流淌的汗水折射出的光芒,展现出他们的艰辛与坚韧;而冷蓝光出现时,暗示着漕运背后权力斗争的暗流涌动。
“剧中多次使用长绢,通过不同颜色的长绢来指代各种事物,这一独特的舞台手法实现了物质流动与意象转化的统一,也让色彩的象征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江苏大剧院有关人士介绍。
蓝绢在舞台上轻轻舞动,象征着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大运河,更是连接两京、承载着商贸、信息的纽带。
中股网配资,股票配资是什么意思,股市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