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销售的核心在于客户数据获取,只有掌握精准的用户数据,才能实现针对性营销。
过去常见的营销方式,比如通过报纸广告吸引老年人电话咨询,或是在医院、菜市场、街头派发宣传单,诱导顾客到店听课并推销高价保健品,在如今国家对保健食品行业严格监管的背景下,已经逐渐失去生存空间。此外,国家正大力整治保健品“欺诈老年人”行为,这使得传统营销模式面临巨大挑战。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迫切需求,以疾病预防、养生保健为幌子,通过低价旅游、讲座学习、免费送礼品等形式,诱导老年人高价购买药品、保健品,严重损害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在全国部署开展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专项整治工作,向社会传递守护老年人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的决心。 公众号:产品可靠性报告 “坑老”保健品要不得,市场监管总局出手了如何有效获取大量的顾客的资料,有的保健品企业做了创新:
一 利用和机构,医院合作,以某些社会组织的名义举办大型的健康活动,如健康家庭评选,健康科普活动的名义举办大型活动,来获取顾客的资料。
展开剩余87%为了获取大量潜在客户的信息,部分保健品企业开始采取新的做法:
一些企业与机构或医院合作,以社会团体的名义发起“健康家庭评选”“健康科普活动”等大型公益活动,从而收集参与者的详细信息。
例如,有新闻报道提到,以“家有健康,爱有回响”为主题的活动,每月在不同地区举办多场,主办单位打着“南京健康产业商会”“江苏省健康产业研究会”等社会组织的旗号。
由于活动冠以社会组织之名,老百姓往往更愿意参与,甚至一些政府官员也会出席站台,进一步提升了活动的可信度。
实际上,这些所谓的社会组织大多是由企业主导成立的。通过企查查等信息可发现,其办公地点往往与企业总部相同,组织内部的会长、副会长等主要成员也多为该企业人员。
借助社会组织的身份来举办活动,比直接以公司名义办活动更能赢得公众信任,同时还能吸引政府资源加持,使活动看起来更权威、更正式。
那么举办这些活动如何来获取消费者的资料呢?
我们来看这个活动的主要内容:
1.慢性患者康复调查量表的填写。
参与者被要求填写个人资料,包括身体状况、保健品使用情况等,并将完整表格提交给主办方。对外宣称的理由是“为全球科研提供关键数据”,听上去相当高大上。
据公开报道,首届活动据称已收集近10万份调查表,也就意味着掌握了大量个人健康信息。为了增强活动的说服力,一些宣传资料甚至声称此活动是由海外研发中心与国际知名癌症研究机构联合发起。
然而,业内早有文章(【科普】中科灵芝孢子粉“新药”美国进行临床研究的分析与解读)通过公开证据分析指出,这些保健品企业声称在国际知名医院进行三期临床研究的说法并不成立。
因此,此次所谓与国际顶尖癌症中心合作的调查活动真实性也值得怀疑(有条件的读者可通过电话或邮件进行核实)。
国际医疗机构的名气很大,很容易让消费者、医生甚至部分官员相信这一活动的权威性。
在这种“权威背书”下,许多退休官员、医生、教授及专家出席站台,进一步提升了活动的可信度。对于参与活动的老年群体而言,自然更容易被说服。
这种活动实际上是以“与国际知名癌症中心联合”为名,面向公众大规模收集健康调查数据的营销行为,背后的真实目的需要我们更加谨慎地审视。
2.利用“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理念,依托医院的医生介绍病人,介绍购买相关灵芝孢子油保健品。
一些慢病康复活动打着“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健康理念,依托医疗资源,由医生向患者推荐并引导其购买特定的保健品。
我们以上面的活动为例:据称共收集了超过10万份调查表。表面上,这似乎是一次公益性数据收集,然而背后的商业逻辑值得警惕。
例如,许多老年人在活动中如实填写了自己正在使用的其他品牌保健品信息,这些数据被企业掌握后,后续客服可能会通过精准营销,引导他们改用主办方的保健品产品。
这种活动往往包装得非常“高大上”,政府和机构也容易支持,毕竟看似是在“为民造福”,企业赞助公益活动也能提升社会形象。但活动的核心逻辑并非单纯的公益,而是通过获取大量个人健康数据,实现更精准的产品销售。
活动的现场,还会设置所谓的“榜样力量奖”或“宣传带动奖”,授予那些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带动他人加入的会员。
看似是一种鼓励机制,但仔细想想:没有获奖的人是否会在下一届活动中更加努力地邀请周围的朋友、邻居甚至亲戚参与调查,只为争取一次获奖机会?这样一来,活动主办方能够持续不断地获取更多个人健康数据。
而这种活动往往会不断举办第二届、第三届、甚至更多届,因为主办方利用“参与国际知名医疗机构科研调查”这一光环,让人们觉得这是件光荣的事,从而形成一种持续的参与和推荐动力。
这种通过颁奖激励的模式,看似表彰积极会员,实则是为了让数据收集范围不断扩大,实现长期的精准营销。
二 当企业收集到大量慢病康复调查数据后,下一步通常是以各种看似正当的名义邀请参与者参观工厂或参加所谓的“研学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企业会通过展示生产实力、现场讲解产品功效、安排免费品尝和丰盛餐饮等方式,让消费者逐步建立信任,不知不觉进入预设的营销路径,最终购买价格不菲的保健品。
这种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变形的“会销”。
由于形式上是公开活动,并不直接触及违法红线,因此监管机构很难直接介入或处罚。
相比之下,有些同行仍在冒着被查处的风险,依赖夸大保健品功效、逐个收集客户信息、打价格战来拉拢客户,而这些大型活动则通过“公益调查”和“高端参观”轻松获得数以万计的用户资料。消费者甚至会主动参与、主动掏钱购买高价保健品。
这种看似公益的慢病调查与研学活动,其实是一种精细化的数据营销与“软性会销”,让消费者在无形中完成从数据提供者到忠实客户的转化。
可以参考:【深度揭秘】灵芝孢子油卖到天价的背后,这些套路你中招了吗?
与传统的逐个推销、价格优惠不同,这类活动通过数据和情感运营实现精准营销,让消费者主动参与,甚至心怀感激地掏钱购买高价保健品,并成为企业的自发宣传者。
表面上看,这些慢病康复调查是为了科学研究和全民健康服务,但深入分析其数据收集、医疗背书、会员激励和后续转化路径,可以发现其核心逻辑是围绕商业利益设计的精细化营销链条。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需要保持理性,不盲目跟风,尤其在涉及个人健康数据时更加谨慎。
发布于:江苏省中股网配资,股票配资是什么意思,股市配资开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